【热点背景】
又是一年秋分时,又是一个丰收节。在第三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到来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,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“三农”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‘三农’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,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、关心农村、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,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金秋时节,东北的大豆由青变黄,江南的稻穗愈发饱满,华北的苹果熟了,西北的牛羊壮了……大地用收获来回馈农民一年辛苦的劳作,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亿万农民的脸上。金秋收获时刻,我们再次迎来中国农民丰收节,在这个礼赞丰收的节日里,和亿万农民一道共庆丰年,共享五谷丰登的美好。
【权威点评】
建设什么样的乡村,村里人最有发言权。遵循群众路线开展工作,才能取得群众满意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成果。
不搞大兴土木、大拆大建,通过实施道路硬化、卫生改厕、农业面源污染整治、农房改造建设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一系列具体项目,把好事办好、小事办牢,满足了农村的真正需求,回应了农民的真正关切,才能增强群众获得感。当前,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仍存在不实用的形象工程、用不久的政绩工程,仍有个别干部把心思放在堆“盆景”和编“材料”上。这不但不会增加农民的获得感,反而会造成干群之间的疏离感。老百姓冷眼旁观,纵是好事也难成。
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,尊重农民意愿,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
一是要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上下功夫。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中国要强,农业必须强,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,中国要富,农民必须富。首先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,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,生态本身就是经济,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。同时要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,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,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。其次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,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,走融合发展之路。通过抓住资源、人和经济的关键环节,加强资源优化配置,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、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。另外要高度重视以新型职业农民、适度经营规模、作业外包服务等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模式创新,逐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,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,为农民创造就业实现增收。最后,还要引导农民加快拓展农业的旅游休闲等非生产功能,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,促进乡村经济大发展,让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。
二是要在推动乡村法治建设上下功夫。建设法治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,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,只有在乡村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,才能有力有序有规范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,进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。此外,建设法治乡村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立法、执法、司法、守法保障。通过建设法治乡村,不但能够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,而且能引导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,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三是要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上下功夫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乡村文化是先导和引领。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必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,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通过形成团结、互助、平等、友爱的人际关系,构建温馨、和谐、美好乡村,改善农民精神风貌,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,为建设生态美好、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提供精神支撑。
四是要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上下功夫。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为出发点,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,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,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,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、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,建立健全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,以自治增活力、以法治强保障、以德治扬正气,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,建设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,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,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五是要在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上下功夫。生态兴则文明兴。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前提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,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。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环境,作为一个相互依存、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,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,而且还与人类共同构成了共有精神家园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内涵,我们一定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,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,积极发展多种经营,把生态效益更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一定要通过深化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实施“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”,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,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,全力实施乡村“厕所革命”,推进乡村绿化,提升村容村貌,努力构建乡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,走出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六是要在推动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上下功夫。乡村党的建设,一定要以狠抓组织力提升为重点,通过提升乡村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、组织覆盖力、群众凝聚力、社会号召力、发展推动力、自我革新力,健全基本组织,扩大有效覆盖,建强党组织书记队伍,有效激发乡村党组织活力,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带头作用,把乡村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,使乡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,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心骨,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。
【习语摘要】
2019年5月20日至22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,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。
1、农村现代化既包括“物”的现代化,也包括“人”的现代化,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
2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。
3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,是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、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在“三农”工作的体现。
4、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,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,没有现成的、可照抄照搬的经验。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,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。
5、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。
6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,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,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。
7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,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,坚持科学规划、注重质量、从容建设,聚焦阶段任务,找准突破口,排出优先序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,久久为功,积小胜为大成。
8、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,因村制宜,精准施策,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。
9、推进农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还可能会经历阵痛,甚至付出一些代价,但在方向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。
10、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,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【延展阅读】
乡村振兴,新型农民大有作为
疫情之下,有人为农产品滞销而发愁,有人却陷入土特产供不应求的“幸福烦恼”。在江西万年县,39岁的农民叶军生一边挖笋一边直播,每次能收到近千斤订单;在抚州市南城县,47岁的养殖主裘启仁化身直播主,土鸡与鸡蛋卖脱销……突如其来的疫情,一度给经济社会发展按下“暂停键”,农业难免受到波及,部分农产品出现了滞销。有收成、缺销路,成了部分群众和当地政府的“心头烦”。不过,在危机面前,部分农民另辟蹊径,借助直播、抖音等现代技术,把农产品“搬进”网络,让土特产“洋”起来、走出去,打开了销路,还趟出了一条走向现代农业的探索之道。不仅是开直播、“云交易”,在今天的中国乡村,一个个农业现代化场景令人惊叹:机器人灵巧地采摘黄瓜,无人机喷洒农药,动力排灌机在田间灌溉,通过手机云端随时了解养殖状况……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化身“时尚达人”,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播撒金色的种子。
乡村振兴,农民是主体,农民素质的高低,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。现代化农业建设,需要一支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、熟悉市场的新型农民充当生力军,实现从“地里刨食”到“地里刨金”的改变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让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。
要让新型农民留得住,首先要补齐乡村治理的短板。隔着屏幕“云签约”,离不开网络设施的覆盖与完善;足不出户能交易,离不开高效、便捷、惠民的物流支撑。要让农村留住人、农业吸引人,首先要补上道路、电力、水利以及文化、卫生等设施的短板,强了基础,才能增活力。其次,要盘活农村“沉睡资本”,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疏通新型农民大展身手的“堵点”,让他们能干事、干成事;再次还得建立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体系,让钱往农村里流,给新型农民干事创业注入金融活水。
新型农民群体的壮大,离不开政府的培育与扶持。一方面,相关部门加大力度,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,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,尤其在信息咨询、技术指导、经营培训等方面提供指导,帮助农户了解市场、开拓市场、适应市场,促进一批有技术、懂管理的“庄稼汉”转型;另一方面,应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校教育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鼓励引导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深耕“三农”领域,创造条件让正在接受培养的农业人才回归农业和坚守农业。在疫情期间,各大农业学院号召返乡学子把田间当课堂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这既结合专业所长助力春耕,又让学生学有所用、用有所悟,加深对三农工作的理解,培植了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。当然,市场是最好的向导。培育新型农民,企业不能做看客。涉农企业要为普通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,完善订单带动、利润返还、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,共同参与新农民、农技员的培养、培训。
新型农民的成长,还得要有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心态。毋庸置疑,乡村缺少城市的繁华与喧嚣,在生产生活上便利性有着一定的差距。加之干事创业之路并非都是坦途,必定有着许多的曲折与颠簸。无论是从“象牙塔”走向“泥泞地”反哺农业的大学生,还是对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立志转型的“庄稼汉”,对创业之艰、转型之难要有着充分的心理预期,要秉持着“抓铁有恒踏石留印”的精神,怀着“干一事成一事”的毅力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,切不可“遇事心就慌、遇难就畏惧”而导致前功尽弃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。”蓝图已经绘就,号角已经吹响。放眼望去,农村为新型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提供了广阔天地,新型农民大有作为。只要农民热情更高、干劲更足、现代农业技术本领更强,未来的乡村一定更美好。
扫码回复
资料领取领取备考礼包
更多:优惠福利优质课程服务